
發布時間:2019-08-02 11:50:27
大理石泛堿處理:表面防護原理、表面改性原理、化學反應原理、表面密封原理、磁鐵吸附原理、分子篩原理、磁鐵與分子篩結合原理、催化劑原理
一、堿的主要成分與來源
(一)泛堿現象:大理石表面出現粉末、大理石表面光澤朦朧、表面出現毛狀晶體、接縫和裂紋周邊無光澤、大理石表面結塊、有機石材接縫腐蝕發白
(二)堿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來源:
①氫氧化鈣Ca(OH)2---來源于水泥成分CaO與水反應
②碳酸鈣CaCO3-----氫氧化鈣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產物
③草酸鈣CaC2O2-----來源于拋光粉草酸與大理石主要成分與碳酸鈣反應
④亞硫酸鈣、亞硝酸鈣與氯化鈣混合鹽,來源于酸雨中的物質與大理石表面碳酸鈣反應。
⑤其它強堿弱酸鹽:來源于水泥、沙子等
二、外生堿治理方法
(一)外生堿種類:
1、草酸與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鈣反應生成堿性草酸鈣鹽;
2、亞硫酸鈣、亞硝酸鈣與氯化鈣混合鹽,來源于酸雨中的物質與大理石表面碳酸鈣反應。
(二)治理方法(表面改性和防護劑原理)
1、草酸鈣:減少大理石翻新或保養時用大理石拋光粉,特別不能用高含草酸的大理石拋光粉。
2、酸雨與大理石表面碳酸鈣返物的控制方法:
表面改性---用不含蠟質的二氧化硅拋光膏(如正一品100度、106度、108度),將大理石表面改性為二氧化硅表面。因為二氧化硅不容易與酸雨反應(花崗石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基本不容易被酸雨腐蝕)。
防護劑原理---另外,可在完成晶面拋光的大理石表面特別是墻面,用防水劑處理,防止空氣中的酸雨在石材表面滯留時間過長,造成腐蝕反應生成新的堿性鹽。但表面防護劑原理,無法處理石材內生堿。
三、內生堿治理方法
內生堿成因:
①是水泥中的氧化鈣和水返生成氫氧化鈣Ca(OH)。
②微溶于水的氫氧化鈣在水的“拉力”作用下不斷上移至石材表面,進一步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微溶于水堿性鹽)。
(一)封堵理論:
這是個愚蠢的大理石泛堿(返堿)治理構想。其一,我們認為大理石底部的水分是無法通過表面石材密封能堵住的,當石材底部水分吸收能量后,必將頂破密封層,無法達到封堵治返堿的目的;其二,若真能封堵石材水與氣交換的氣孔,石材將變成瓷磚,價值丟盡---落難鳳凰不如雞。
(二)酸堿中和反應法:
堿,很自然就會想到用酸中和,消耗堿。但是這種酸必須從石材表面進入且不能與大理石主要成分堿性碳酸鈣反應,否則大理石就百孔千瘡了;若從接縫進入,不能與固化了的水泥反應,否則水泥全溶解了。所以本設想無法實施。
(三)磁鐵理論---選擇性吸附
磁鐵能夠吸住鐵、鎳、鈷等金屬,對其金屬非金屬無吸附作用,俗稱為吸鐵石。
尋找到一種物質,經石材表面或接縫滲入到石材內部或水泥基層,去吸附水泥中的氫氧鈣,并將其從水中分離出來,在水蒸發遷移時,氫氧鈣被吸附不能移動。遷移出來的水分在石材表面快速蒸發,無殘留無吸潮現象,返堿(泛堿)現象就不存在了。
磁鐵下的魚與鐵釘
(四)分子篩理論---小分子可以通過,大分子通不過
一種通過石材表面和接縫滲入石材內部和水泥基層物質,在石材內部或水泥層形成一張網狀的分子篩,篩孔洞大于水分子小于氫氧化鈣分子或小于多個水分子與氫氧化鈣聯合體(因為氫氧化鈣分子移動必須由水分子團拉動)。這樣水分子能通過,氫氧化鈣或其與水分子的聚合體無法通過。從而氫氧化鈣無法遷移到石材表面。這樣在保持石材透氣(水蒸氣或水分子)而不泛堿。
分子篩示意照片
藍色小球為水分子示意;紅色為氫氧化鈣分子示意;藍色與紅色全體為氫氧化鈣遷移必須是在水分子拉動下,其聚合體的體積更大,更難于通過分子篩。
(五)磁鐵與分子篩結合原理
這是一張選擇性吸附的分子篩,既有選擇性吸附氫氧化鈣的作用,又具有過濾水分子阻止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鈣和分子聚合體作用。雙管齊下治理返堿(泛堿)。1號便是利用這一原理。
(六)觸媒(催化劑)理論
能改變反應物的化學反應速率,而不改變化學平衡,且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改變的物質叫催化劑(也叫觸媒)。
這是一個能徹底解決問題的理論。若找到一種這樣的催化劑,通過石材表面或接縫滲入內部,并在內部能持續促使鈣等強堿性離子與水泥中物質反應轉化成固定于水泥、石材一部分或無法移動的無機高分子,則泛堿就能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根治。
我們的結論:在“催化劑”物質發現之前,若能正確利用1/2號的“磁鐵與分子篩結合原理”,正確運用流程與用量,也能基本治理各種情況下的大理石泛堿(返堿)現象。
